日前,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將新編輯的《郭永懷事跡冊》送交省有關部門,這也是該校挖掘“永懷精神”的重要內容。作為一所充滿生機活力的年輕學校,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聚焦青少年成長的“拔節孕穗期”,堅守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秉持“明德尚能”的校訓,系統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把思政教育抓牢抓實抓出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自建院之日起,就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通過“三種文化”涵養,培育新時代“四有”接班人。
這里的傳統文化,讓人入迷
習總書記說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2014年9月迎來首批新生,目前在校生9428人。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進校園、到課堂、入心靈,2016年5月,學院成立了明德學院,作為思政教育和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傳統文化育人的重要平臺。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的明德學院按照“一個理念(傳統文化工匠養成邏輯)、兩個路徑(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和體驗活動)、三大平臺(德雅傳統文化館、非遺傳承館、海洋記憶館)、四個保障(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基本制度、學生課業評價機制、教師教學評價機制、教育成果評價機制)、五種力量(學生、教師、企業、政府、社會)”的思路,形成完整的傳統文化養成教育體系,已開設《論語》《大學》《孟子》《甲骨文》等傳統文化公共選修課50門,涵蓋了生活常識、歷史人文、專業文化、藝術美術、非遺傳承等多個方面。
這里每一個教室都經過了精心裝飾,大到環境裝修,小到一個裝飾品,全都與課堂的設置緊密貼合。在孔子學堂,數十張古色古香的書桌整齊排列,造型極具中國風,讓人仿佛置身古代。負責人梁翠麗告訴記者,這個孔子學堂時全國539號掛牌的學堂,是有官方認證的。
據了解,選修傳統文化的學生在三年內要完成6學分的學習,目前已累計有近2萬人次參與選修,他們在這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學院還被團中央授予 “‘青年之聲’國學教育示范基地”,是“榮成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除了面向全體在校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以外,還面向全市3000多名中小學生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研學體驗活動。
這里的紅色文化,洗滌心靈
2019年4月,由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師生參演,歷時18個月打造的一堂永不落幕的思政課——紅色話劇《佩瑜懷瑾》上演,將革命先烈郭永懷和夫人李佩先生光輝的一生進行了真實演繹,通過《佩瑜懷瑾》撬動紅色革命文化傳承,激蕩起師生的愛國心、愛國情,《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臺等媒體多次重點報道,山東省教育廳《教育工作簡報》專版刊登。
榮成是革命老區,人杰地靈,先后涌現出170多位榮成籍將軍、50多位省部級領導,戰爭年代6500多名英烈為國捐軀,紅色文化源遠流長。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當代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挖掘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大力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做到了極致。學院通過一話劇、一基地、一冊,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洗禮、傳承紅色革命文化變成學生的一門必修思政課。
2015年,威海海洋職業學院開始籌劃紅色話劇《佩瑜懷瑾》,他們根據榮成籍革命先烈郭永懷和夫人李佩先生的事跡進行劇本創作,并成立大學生藝術團話劇社,組織演員海選。中間歷經反復修改、審核,甚至將劇本整體推翻重新創作,他們聘請了山東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艾杕指導,終于在2018年首演。
沒想到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一舉成為榮成話劇的一幕經典。幾年來,上千名學生演員們參與到這幕劇中,他們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接受老一輩革命家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繼承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形成了屆屆接力,代代傳承的良好氛圍。
除了創作經典劇目之外,威海海洋職業學院還把郭永懷紀念館作為思政教育校外基地,每年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第一課,組織新生參觀學習,并已形成一項制度。他們深入挖掘郭永懷先生的強國奉獻歷程,將其整理成《弘揚民族精神,建設現代化強國—紀念郭永懷》校本教材,新生入學人手一冊,為學生內化學習提供載體。
在“永懷精神”的激勵下,學院參軍入伍學生人數激增,2019年100多名學生報名,最終50多人入伍,占全市入伍新兵人數的21%,今年又有132人報名入伍;學生入黨積極性高漲,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37%,現有學生預備黨員32人,黨員發展對象73人,入黨積極分子293人。
這里的海洋文化,傳承文明
大海養育了榮成,千百年來,榮成成為了海洋文化最為豐富最有特色的地區之一。從大眾信仰到日常禮儀,從飲食起居到民間藝術,無不鐫刻著海洋文化的烙印。進入新時代,榮成市緊緊圍繞“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等戰略部署,傳承海洋文化,加快向海洋經濟強市轉型跨越。
記者在海洋學院看到,這里處處都是海洋文化的痕跡,既有船系列、海洋生物標本系列等景觀小品,也有海院號、海韻廣場等標志性建筑。作為中國北方唯一的海洋類高等職業院校,威海海洋職業學院突出海洋文化因素建設,把專業、課程、課堂作為海洋文化建設與傳播的主渠道,利用好“全國水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舉辦富有海洋特色的科普活動。
在明德學院,這里還開設榮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把“漁家大鼓、漁民號子、漁家秧歌”為主體的“三漁”文化納入課程,著手建設傳統文化和特色海洋文化工作室。
另外,學院還開展海洋探秘、海防教育等富有海洋特色的德育教育,增強學生對海洋的情感,培養學生具有大海一樣的性情、氣質、品格,塑造一批又一批熱愛海洋、投身海洋事業的有志青年。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劉勤顯表示,作為高校,我們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在這樣的發展理念指引下,海洋學院的學子們踴躍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性活動,每年參與榮馬、航模、熱氣球等各類大型賽事志愿服務達3000人次,年均累計服務時長4萬小時;年均組織無償獻血活動2—3場,年均獻血人數達1400余人;疫情期間,300多名學生志愿者為疫情防控前沿服務超過1.5萬小時,近2000名學生奮戰在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一線,學生創作的以藝戰“疫”致敬逆行者、同心戰“疫”手語舞等優秀作品被推介到“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