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美智創興園”品牌多元推進的征程中,留下街道社區學校(下稱“社區學校”)以“活動節日設計”為抓手,串聯隊伍培養、場地建設與課程實施。近日,“科技體驗周”精彩啟幕,學校接連推出無人機、外骨骼機器人兩大科技體驗活動,既為品牌實踐注入鮮活動能,更以創新形式開啟新學期,延續了此前“科技+人文”的品牌內核與“服務居民”的核心宗旨。
科技首秀:無人機升空居民學員解鎖“空中新視角”
“大家先穩住遙控器,左手輕推控制升降,右手微調調整方向,別著急,慢慢找感覺!”無人機教學專家浙江科技大學楊老師手持設備,在社區學校科技體驗區為居民與學員們做實操示范。作為“科技體驗周”的核心活動,無人機體驗在楊老師與學校的協同組織下熱鬧開場——不少居民到場,圍在操作區觀望,還有學員拿出筆記本記錄操作要點,期待親手嘗試。
活動中,楊老師先通過手提電腦短片拆解無人機飛行原理與安全規范,再指導實操:從基礎的起飛懸停,到進階的短距離航線規劃,居民與學員們聽得專注、練得投入。“以前總在新聞里看無人機拍風景,今天自己操控,屏幕里影像都看得清清楚楚!”社區居民王阿姨操控無人機時,興奮地向身邊人展示畫面。學員小周反復練習“定點懸停”,成功后分享:“原來無人機不僅能玩,還能幫社區做巡檢、拍活動,科技真的能幫上生活的忙!”
楊老師準備了操作手冊,還通過拼裝模型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機械結構。這場充滿趣味的科技體驗,既讓參與者收獲了實操技能,更讓“和美智創興園”品牌“科技賦能生活”的理念變得可觸可感。
焦點接續:外骨骼機器人登場學管委帶隊玩轉“智能助力”
留下街道社區學校里,外骨骼機器人體驗區成了新的“人氣打卡點”——學管委成員率先穿戴設備進行示范,彎腰、行走、轉身動作流暢,引得圍觀居民連連驚嘆;隨后,學校組織居民和學員分批組織體驗,杭州智元研究院工作人員則在旁逐人講解設備原理:“這就像給身體加了‘智能助力衣’,傳感器能感知動作幅度,幫大家減輕行走時的腿部負擔,特別適合需要康復訓練的老人。”
社區居民張阿姨今年68歲,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緩慢穿戴好設備,試著走了十幾米后停下,笑著說:“平時走幾步就覺得腿酸,穿上這個感覺腳下輕了不少,要是社區以后能常有這種體驗,我們老年人也能多接觸新鮮科技!”學員們則對設備的“科技感”充滿好奇,圍著工作人員追問“傳感器怎么識別動作”“能不能調整助力大小”,現場提問聲、討論聲此起彼伏。
為了讓大家更深入理解設備價值,學校還設置“應用案例展板”,展示外骨骼機器人在養老機構、康復中心的實際用途;學管委成員更是主動分享前期培訓學到的知識,幫居民解答“操作時要不要用力”“哪些情況不適合體驗”等疑問。從示范到指導,從講解到答疑,學管委與智元研究院工作人員的專業配合,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安全、充分地感受“黑科技”的魅力,不少人體驗后還在留言本上寫下感言:“原來科技可以這么貼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
雙場聯動:體驗周繪就品牌實踐新圖景
學校此次“科技體驗周”串聯起“和美智創興園”品牌“多元推進”的核心邏輯:從邀請無人機專家、培訓學管委隊伍的“隊伍培養”,到依托科技體驗區、設置專屬活動角的“場地建設”,再到設計“原理講解+實操體驗+延伸拓展”的“課程實施”,兩場活動既是品牌實踐的重要一環,更以創新形式替代傳統開學儀式,點燃了居民與學員的新學期學習熱情。
社區學校負責人表示,“科技體驗周”的雙場活動只是起點,后續還將結合居民需求,推出AI繪畫、智能機器人互動等主題體驗,持續豐富品牌實踐場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小而精’的活動,讓科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走進日常生活的助力;更希望每一場體驗都成為品牌建設的‘小基石’,讓‘和美智創興園’真正扎根社區、服務居民。”
從跨區域交流分享經驗,到街校協同深化資源,再到如今以“科技體驗周”激活品牌活力,社區學校在“和美智創興園”的建設征程上步履不停。未來,學校將繼續以“多元推進”為路徑,用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科技活動,為居民搭建學習平臺,為留下社區教育品牌續寫精彩篇章。(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社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