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的基本情況及背景
山灣漁村被譽為“浙北最后一個漁村”,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里,漁民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淀了無數的經驗財富,小小的山灣漁村孕育出了漁工號子、漁網編制技藝、蝦餅工藝、這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湖原有乍浦山灣漁業村、水口漁業村、白沙灣漁業村。而乍浦山灣漁業村被稱為“浙北最后一個漁業村”,位于乍浦鎮最南端,屬于山灣社區管轄。
山灣漁村,位于乍浦鎮最南端,湯山南麓,杭州灣山灣之畔。北靠湯山,東依燈光山,西接湯山公園,南臨杭州灣,區域占地面積6.9公頃。這里的漁民們有著質樸的民風和豪爽的性格,是一個以出海捕魚為生的村莊。
山灣漁村被稱為“浙北最后一個漁業村”,位于乍浦鎮最南端,湯山腳下,杭州灣之畔。北靠湯山,東依燈光山,西接湯山公園,南臨東海,區域占地面積6.9公頃。歷史上的山灣漁村是乍浦鎮唯一一個專門從事海上漁業生產的漁民村,這里的漁民們有著質樸的民風和豪爽的性格,漁民們世世代代以打魚為生。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山灣東首建起了石油碼頭,西首建起了乍浦港,加上海洋漁業資源的減少,捕魚成本的增加,原本輝煌的漁業漸漸沒落了。2014年8月,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山灣漁村進行了轉產轉業,原有98條漁船全部順利拆解,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合股組建成立了山灣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山灣漁村地理位置特殊,居民房屋有的沿海堤而建、有的依山體而建,多次受到海水倒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村內道路狹窄消防設施缺乏、村民房屋老舊等等,為徹底解決這些安全隱患, 2021年12月山灣漁村啟動了山灣區塊整體搬遷,“浙北最后一個漁業村”慢慢成為記憶。
雖然乍浦山灣漁村已經整體拆遷,但是乍浦山灣漁村的非遺文化、傳統技能、漁具文化、漁民文化、趕海文化、漁俗文化等漁業文化既是山灣漁村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漁民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漁民們的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山灣漁民的團結友好、協調的有力基礎。將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山灣社區的特色文化。這些閃著智慧之光的漁俗是乍浦山灣漁民從大自然中總結出來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它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走過了近二百年,它是乍浦山灣漁民在這杭州灣海域寫下的一部厚重的文化。
傳承漁業文化,留住鄉愁記憶。不僅作為乍浦的一份子,而且是山灣漁民的后代,保護和傳承乍浦山灣漁業文化,將漁民文化、漁業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傳承下去,讓人們了解漁村過往、了解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主要做法,以確保山灣漁業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在學校和其他社區開展山灣特有的《漁網編制技藝》、《漁工號子》《蝦餅工藝》《乍浦海鮮干貨制作技藝》非遺展,“漁”具展、“漁”市場、《山灣漁業文化特色課程》的講座、品蝦餅做蝦餅體驗、照片展、參觀天妃小學全國師生非遺文化傳承陶藝教學成果展、山灣漁文化知識競答比賽、老漁民講故事等系列綜合活動。
社區動員黨員、小組長、網格長、青年骨干、積極分子及學生師生組成志愿者服務團隊,聯合平師附小、天妃小學、乍浦鎮各社區等單位的志愿者們共同參與,開展一系列非遺和漁文化的保護、傳承志愿者活動,人人參與進來,來擴大漁文化的影響,達到做漁文化守護者的目的。
“漁”見乍浦 傳承漁民非遺項目的開展,有一定的計劃和活動的安排,可以為師生、轄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和實際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和傳承漁業非遺文化。可以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乍浦漁業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認識,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傳承漁業非遺文化的價值。
2、目前開展的活動方式如下:
1.文化非遺展:將《漁網編制技藝》《漁工號子》《蝦餅制作工藝》《乍浦海鮮干貨制作技藝》山灣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嘉興、平湖、乍浦參加各類民俗活動,并進行展示與體驗,將感受山灣社區漁業文化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可以更好的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漁民漁具和生活用具的展示:在山灣社區的漁文化展示館里,山灣社區收集到漁民生產器具品種60余類,數量100余件,將這些漁民生產器具展示給觀眾。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梭子、扁擔、木榔頭、圓籮、土沓等多種器具,也有稀少難見的搖車芯、70年代的船輪(方向盤)、石樁頭、竹刨子、麻制漁網等器具。
從收集漁民的器具中我們也難發現如下特點:一、品類多,包括漁民的生產和生活器具以及漁民用船證件。二、大量漁業輔助工具是漁民憑借堅韌意志和勤勞雙手制作而成的,如手拉轉、發片、搖水簸箕、竹制扁擔、木制榔頭、前車芯、寸板、梭子、鋸子以及骨楨等。三、存在著漁民特有文化價值。有些漁具無法復制,失去了就沒有了。
3.山灣社區教學會議室:在社區教學會議室進行課堂教學,學習有關《山灣漁業文化》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觀看《蝦餅》和《蝦干》的制作工藝。同時可以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深入了解漁業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4.品蝦餅、做蝦餅。組織學生開展一場山灣特色蝦餅制作和品嘗活動,事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們了解蝦餅的制作過程,品嘗蝦餅的美味口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5.山灣照片展。“憶”山灣,重溫美好時刻。山灣社區近日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收集關于山灣的照片和視頻。活動以一場照片展覽、視頻觀看的形式呈現,將山灣的海濱漁舟、美麗山灣、民俗民風、織網海韻、漁你“童”享、抗臺搶險、技能篇、商鋪篇、漁具篇等內容展示給觀眾。
6.山灣漁文化知識競答比賽。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山灣漁業文化,聯合杭師大附小開展山灣漁業文化知識競賽活動。
7.老漁民講故事。邀請山灣老漁民為學生們講漁民生活、捕魚等系列故事。
8.非遺文化融合文藝團隊。山灣社區根據《漁工號子》《漁網編織技藝》《蝦餅工藝》融入到歌曲、小品、舞蹈中。2024年的舞蹈《漁家姑娘在海邊》結合了山灣非遺漁網編織,而改編的舞蹈。
9.視頻資源宣傳。已擁有《漁工號子》舞蹈表演和歌曲視頻,以及《蝦餅工藝》的制作全視頻。為市民和學生提供了更方便、更易懂的學習方式。
10.教學體驗:參加漁網編織、挑扁擔、觀察指南針等系列活動,讓市民及學生體驗漁民漁文化的樂趣,增加他們的非遺體驗,感受非遺的魅力。
總之,這些活動的開展和展示為市民及學生提供非常豐富和實際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和傳承漁業非遺文化。同時,一些豐富的資源也可以讓市民及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漁業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高他們的意識和認識,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傳承漁業非遺文化的價值。
3、“漁”見乍浦 傳承漁民非遺項目特色
1.獨特的地理環境:山灣漁村被稱為“浙北最后一個漁業村”,位于乍浦鎮最南端,湯山腳下,杭州灣之畔。北靠湯山,東依燈光山,西接湯山公園,南臨東海,地理位置優越,環境空氣好。
2.歷史悠久:乍浦地處水陸要沖之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宋朝時就有水軍駐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水師部分官兵移師乍浦,鎮守西山海域(即今乍浦山灣)。此后,他們的后裔逐漸成為山灣漁民。山灣漁民常年以船為家,以風為伴。漁民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漁民們的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這些閃著智慧之光的非遺文化是乍浦山灣漁民從大自然中總結出來并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它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走過了幾百年,它是乍浦山灣漁民在這杭州灣海域寫下的一部厚重的文化。
3.獨特的非遺技藝:山灣漁民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漁業文化遺產,雖然乍浦山灣漁村已經整體拆遷,但是乍浦山灣漁村的非遺文化、傳統技能、漁具文化、漁民文化、趕海文化、漁俗文化等漁業文化既是山灣漁村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其山灣獨特的《漁工號子》、《漁網編織技藝》、《蝦餅工藝》、《乍浦海鮮干貨制作技藝》更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山灣漁民在社區的引導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山灣漁民節、漁課堂、做蝦餅品蝦餅、漁文化照片展、漁民文藝晚會、漁民文化展覽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山灣漁民的生活,也為外界了解和認識山灣漁業文化提供了機會。總之,山灣漁業文化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文化遺產,多樣的社會組織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同時,將漁文化主題活動融入暑假春泥計劃、我們的節日元宵節、中秋活動等各類活動,多元素豐富山灣社區活動。
5.參與人員多:社區動員黨員、小組長、網格長、青年骨干、積極分子及學生師生組成志愿者服務團隊,聯合平師附小、天妃小學、乍浦鎮各社區等單位的志愿者們共同參與,開展一系列非遺和漁文化的保護、傳承志愿者活動,人人參與進來,來擴大漁文化的影響,達到做弘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6.資金情況:在2023年,《山灣社區漁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項目》榮獲乍浦鎮第二屆公益創投大賽項目二等獎,獲得1萬獎金,為“漁”見乍浦 傳承漁民非遺品牌項目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以及在文化條線上也獲得了部分的資金支持。
7.歡迎程度高:平湖西瓜燈會上的蝦餅是平湖最受歡迎的攤位之一,蝦餅外脆里香,味道鮮美,特別受人們喜愛,在組織做蝦餅的活動時,同學們也是最愛的活動之一,即能動手做蝦餅,又能吃到自己親手制作的蝦餅,同時也感受到非遺的文化魅力。
8.撰寫《山灣漁業文化課程》:在2022年,山灣已撰寫《山灣漁業文化課程》,通過《山灣漁業文化課程》的授課和傳承,市民們和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書上的漁業知識,加深對山灣漁業文化的了解,更助于的學習和傳承山灣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
9.報道頗多:山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日乍浦的微信上擁有眾多的報道,如:“五彩嘉興行 魅力港區 五彩乍浦”——織漁網,唱漁工號子,感受獨特的海洋文化,山灣織漁網表演參加平湖市非遺傳承成果展演,走進校園“漁業文化 鄉土情懷”大講堂活動,遇見“山海情緣”專場文旅夜市點亮城市夜經濟,“漁”你“童”享,蝦味無窮”做蝦餅活動等等共20余篇報道。
2024年,山灣社區邀請嘉興市作家協會成員全星月老師撰寫詩歌《山灣漁村的娃兒》。開展實地走訪老漁民,深入了解當地漁俗文化,撰寫多篇宣傳報道,如《傳承漁文化,了解山灣漁網里的歷史》《傳承漁文化,揭秘山灣漁民毛竹運用之道》《山灣漁工號子,唱響非遺傳承之聲》《從舊漁具中,領略山灣漁村的歷史風韻》等,提升漁文化品牌宣傳影響力。截止目前,關于山灣漁文化的活動報道共9篇,在今日乍浦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傳承文明,弘揚文化,通過在文化宣傳上的努力,更深入的讓了人們了解漁文化,激發了人們對漁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
4、項目的受益人群及效果
1.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等階段的學生,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山灣漁業文化課程,了解漁業非遺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培養對漁業非遺文化的興趣和認識。
2.漁民及其家屬:乍浦地區的漁民及其家屬是該課程的重要服務對象,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山灣漁業文化課程,了解漁業生產的技術和流程,掌握漁業生產工具的使用和維護,從而提高漁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3.旅游者:乍浦地區是一個山海文化的旅游勝地,許多游客來到這里都希望了解山灣的漁業文化。山灣漁業文化課程可以為這些游客提供專業的漁業文化知識和體驗,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乍浦特色漁業文化,增強旅游體驗的感受。
4.其他社會公眾:對漁業文化感興趣的其他社會公眾也是該課程的服務對象,他們可以通過學習山灣漁業文化課程,了解漁業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增強對漁業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認識和意識。
5.“漁”見乍浦 傳承漁民非遺項目,四個非遺項目從2014年至今已有10余年,開展次數已有100余次,觀看群眾多達11萬人次,對于乍浦獨特的漁文化而言,其四大非遺影響力廣,為市民及學生提供了感受漁民非遺的魅力,提高了人們對漁民非遺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總之,山灣漁業文化課程的服務對象十分廣泛,包括了對漁業文化感興趣的各個人群,為他們提供了專業的、豐富的、實際的學習體驗,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維護漁業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