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宋昌美現年56歲,中共黨員,安吉縣溪龍鄉黃杜村人。二十多年前,27歲的宋昌美開始嘗試承包荒山種植白茶,她意識到,要干好一番事業,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為此,她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從頭學起,為了種好茶,她學習的足跡踏遍了國內的名山名茶,她先后考察學習了杭州西湖龍井的種植和炒制、福建武夷山大紅袍的發酵技術,安徽黃山的毛峰的加工技巧、河南信陽的毛尖制作,特別是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使她對安吉白茶的無性繁殖,土壤的選擇與改良,茶園后期管理技術要領,以及茶葉炒制技術的掌握都爛熟于心,并以優異的成績拿到榮譽證書。通過幾十年不斷的學習與探索,她硬是把自己從一個茶產業的“門外漢”變成了這個領域的“土專家”。借助這些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如今,宋昌美已擁有了1000多畝茶園,3000多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年加工白茶能力達到了14000多公斤,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不斷的學習使她完美實現了從“破蛹”到“蝶變”的華麗轉身。
二、一枝獨秀曾可貴萬紫千紅才是春
“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宋昌美時刻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01年4月,宋昌美牽頭成立了溪龍鄉女子茶葉合作社,合作社由最初的8戶茶農,發展到40多戶,直至如今的200多戶女性茶農。合作社定期開展手工制茶比賽,傳承安吉白茶制作技藝,舉辦專業培訓,培養茶產業專業人員,截止目前,合作社已培養高級評茶員、茶藝師、茶葉加工工共502人。同時,合作社建立平臺,將生產技術攻關、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新產品研發和技能人才培養等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課堂培訓、實地教學等方式示范推廣。為方便合作社成員學習,她投資興建的白茶服務中心綜合大樓中,專門開辟了可容納100余人學習的遠程教育播放室。截止目前,合作社已開辦茶園管理講座80余場,全鄉有50%的茶農,約2000人參與了安吉白茶種植學習。在她的帶動下,茶產業解決了本地和周邊鄉鎮3萬多人次的季節性就業問題。全鄉人均收入由6年前的1000多元上升到了1萬多元。
三、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報黨恩
“我們能富起來,是黨和政府幫扶的結果。替國家分憂,是我們的責任。”富起來的宋昌美,念念不忘黨和政府的恩德。2018年4月,溪龍鄉黃杜村書記倡議大家給習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種植白茶致富情況,并提出捐贈150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她第一個舉手贊成,立馬認領捐贈“白葉一號”扶貧苗80萬株。為解決茶苗“往哪兒種”的問題,她與國務院扶貧辦一道先后四次赴云貴川湘等地區考察選址,七天內坐了5趟飛機,4趟動車,近50個小時汽車。她承諾要種活、種好、種出成效。這些年里,宋昌美共往返三省五縣“白葉一號”種植基地近20趟,手把手教農戶基地管理、茶葉采摘、炒制加工、市場銷售等全過程技術經驗。在像她這樣“土專家”的不懈幫扶下,受捐地已推廣種植“白葉一號”茶園5萬余畝,茶苗存活率接近90%,2022年三省五縣受捐各村共計采摘青葉6.5萬余斤,銷售收入770萬元,成功帶動2064戶貧困群眾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