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筧橋悠悠艾草香中,陳紅娟宛如一位執著的追光者,“融愛于艾”,讓健康走進千家萬戶。她的故事,起始于童年的懵懂追隨,在中年的奮進中迎來轉折,以傳承創新為筆繪就古艾新韻,以公益惠民之舉傳遞溫暖,更借國際交流讓艾香飄洋過海。她是非遺傳承的堅守者、終身學習的踐行者,也是產業共富、健康中國的推動者。
一、童年學藝:艾草香中初啟蒙
陳紅娟,生于杭州筧橋古鎮,家族世代躬耕“筧十八”藥田,太婆張玲玲、外婆張桂香皆為當地知名“土醫生”,擅長用草藥和艾灸為村民治病,外婆還被大家親切地稱為 “張半仙”。因父母忙于勞作,陳紅娟成為了外婆張桂香的小跟班。4 歲起,小紅娟就跟著外婆走街串巷給鄰里看病,耳濡目染艾灸技藝。曬艾、搗絨、泡藥、搓制艾條…… 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小紅娟做得很快樂,像個小大人樣樣能上手。外婆看到小紅娟喜歡這些工作,更加頻繁細致地指點小紅娟,逐一將古法艾灸技藝傳授給了她,包括那被小紅娟視作神仙咒語的“百字銘”,也被外婆作為制艾技藝的總綱傳給了她。在外婆這里,紅娟完成了最早的中醫“實踐課堂”。
二、中年奮進:破繭成蝶綻芳華
2014年,44 歲的陳紅娟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彼時的她,經歷了生活的種種磨礪,包括身患子宮肌瘤。陳紅娟根據外婆傳下的古方,邊學習邊研制艾條的配方、取穴和艾灸的手法,并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把自己當作第一個病人進行研究。在自已身上取穴試灸。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療,她欣喜地發現,困擾她的子宮肌瘤競然奇跡般地萎縮了。這次的成功是她歷劫后的第一次勝利,這給了她莫大的信心,也讓她最終下定決心將傳承發揚筧橋古法艾灸作為她此后的人生目標。第一步就是調研市場。通過走訪各地、遍訪名師、虛心求教,陳紅娟發現艾灸并不稀奇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各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過去多年從商的經歷讓她敏銳地意識到,要想能在這個行業中有所建樹,就必須進行創新,突出自身特色,創建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她經過認真比對,發現外婆所傳的古法艾灸和別家的最大區別在于艾條的制作過程。為了提升藥性和調和艾火,外婆會在艾稈的浸泡過程中摻入當地“筧十八”的幾味中藥材,而這也正和她所要創立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艾灸品牌相契合。
第二步是研發產品。陳紅娟以外婆留下的艾灸秘籍和診療心得為依據,在艾草的分摘、煮藥浸艾、啟曬、搗絨等步驟中堅持采用古法技藝,制作過程獨具儀式感。正如陳紅娟自己說的,她不僅要繼承技藝,也要傳承“心法”。她在制作之前會首先雙手合十念誦《百字銘》以示心誠;然后將艾草的莖和葉分摘,將艾葉進行晾曬;再用“筧十八”藥湯浸漬艾草細莖以增強艾條的藥效及滲透力,同時制約艾火燥性;經此步驟所制的艾稈和艾葉一同放置三年后方可搗絨,且需按一定比例配置;然后選用專用的艾灸紙,經手工卷制包裹,將艾絨壓制成一個截面直徑為 7 厘米、長 23 厘米的大艾條,最后以雞蛋清黏合紙縫,手法輕重全憑經驗,難以明言。皇天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反復的實驗并結合自療實踐體會,陳紅娟終于成功研制出外婆記錄中的第一根具有筧橋特色的艾條“扶陽固本灸”。有了特色產品,創立了自己的品牌,2014 年金秋,她的第一家“一指道艾灸堂”在杭州九堡街道麗江公寓內一個很小的門面里順利開張。
第三步是擴大生產。城東這家可為患者提供 30 天免費治療的“一指道艾灸堂”自成立之初便成了當地的熱門新聞。起先,一指道養生館那些患有風濕病、關節痛、代謝紊亂的就診者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來體驗,但隨著良好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小店的客源便絡繹不絕。可火爆的現狀不但沒有讓陳紅娟寬心,反而使她日夜疲于應對,“一指道艾灸堂”常常要經營至半夜才能歇業。長此以往,結果可想而知,陳紅娟自己的身體也將被拖垮。冷靜下來的陳紅娟明白,時代不同了,很多情況也在發生改變,如果繼續一味地墨守成規,那就等于自己束縛住了手腳,她自己和她努力經營的小店也遲早要被時代淘汰。她清醒地意識到一方面本地產的艾灸原材料香艾已經逐步跟不上使用的需求量,過去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艾草,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越來越難覓蹤影,而艾灸生意的火爆,更是激化了供需矛盾尋找新的原料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當今施灸的對象也已經和過去有所區別,過去做艾灸的大多是病人,而如今很多診療的對象都是健康人群,他們大多是抱著養生的目的而來,故而診療人群成數倍增長,一個醫生往往同一時間要面對幾個甚至幾十個顧客,現狀讓人歡喜讓人愁診療施灸設備亟待改進。
為了掌握更系統的中醫知識,2019 年,她考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專長)醫師執業》證書、中醫傳承非遺(高級)技師資格證書。從普通工人到中醫醫師,這一路走來,陳紅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三、傳承創新:古艾新韻譜華章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陳紅娟堅守的“一指道艾灸堂”發展態勢喜人,現已直接服務社會人群十萬余人,積累了大量陳疾痊愈的案例,同時也助更多的人實現了強身健體的目的,讓古法艾灸真正走進當代生活,服務千家萬戶。這所開辦于微時,給予陳紅娟希望,救陳紅娟于水火的艾灸堂,目前已在全國遍地開花,擴展加盟店 300 余家,創造就業崗位 5000 余個。但陳紅娟并沒有單純地通過擴張店面謀利。她向求診者介紹艾灸的功效和利弊,實事求是地告訴他們艾灸雖能溫經通絡、固本扶元,但見效較慢,如果急于求成,還是建議不要做。她的心里有一種使命感,要將筧橋古法艾灸保護好、傳承好,讓它更多地造福社會。陳紅娟心懷感恩地說:“媽媽給了我第一次生命,艾灸堂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我要讓老百姓擁有用得起的養生保健品。”她尊崇傳統,嚴格按古法技藝選材和制作艾條,保證每一根艾條的質量。她又針對當代生活節奏積極推廣宣傳古法艾灸,她無私地將祖傳精簡穴位的扶陽固本“四部灸法”介紹給大家,目的就是讓那些前來養生的求診者自己在家也能施灸,為他們省錢又省時間。
她勤修內功,加快推進古法艾灸的創新發展,有意識地進行傳統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筧橋古法艾灸項目以祖傳艾條配方、百字銘文、扶陽固本“四部灸法”和特色專用灸具為主要特色其中秘制大艾條是核心技藝的重要載體,成為筧橋古法艾灸的立足之本。陳紅娟懷著“抱元守一的思想(“元”指古法艾灸,“一”則是仁愛之道),經過多年的專業學習,為大眾的養生之道研究新的路徑,目前已全面掌握 5 根大艾條的配方、古法制作技藝和辨證施治要領,并在祖傳扶陽固本“四部灸法”的基礎上,針對人體不同部位的經絡走勢,不斷拓展灸法的實踐。現研發推出的主要產品有:扶陽大艾條、至尊灸條、寶寶艾、防疫細艾、貴妃灸條等,并已成功申報注冊商標“筧橋古法”“一指道”“杭十八”“南宋御艾”和“宋韻江南”;針對艾灸操作費力費時、過量艾煙污染環境關鍵技術設備落后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技術攻關成功研制并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定點回旋灸”和外觀設計專利“艾灸儀”;拓展衍生產品艾草膏、艾草浴包、艾尖茶、艾草暖貼、艾草枕、艾草香品等若干。考慮“五根大艾條”之一的“扶陽灸”(又名“扶陽固本灸”)已面世10年,各項技術要領和實操經驗均已成熟,她擴大研發團隊,建全禪城保護檔案,保護祖傳配方,重啟剩余四根大艾條“駐世灸”“調神灸”“痿蹙灸”“通體灸”的復活工作。
她廣納弟子,積極承擔項目傳承的職責,逐步推進傳承梯隊向活態化、年輕化、專業化轉變。十年來,筧橋古法艾灸累計開辦培訓班135期,培訓合格學員上萬人。目前有長期親授弟子均已能熟練掌握基本制作技藝和施治手法,并合力承擔著筧橋古法艾灸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重要案例的記錄、專業技術培訓和顧問職責。在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支持下,筧橋古法艾灸在杭舉行了莊重的拜師儀式和為期一周的公益脫產專業培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進一步提升了筧橋古法艾灸的影響力和傳承力。
傳播推廣方面,陳紅娟利用抖音、視頻號、小紅書、快手等多媒體平臺開展短視頻傳播和線上授課;2021年,參加“話百件同心事·慶百年建黨史”暨杭城百位小記者走進上城與榜樣面對面系列公益活動;2023 年,筧橋古法艾灸亮相國際灸法大會,同年,陳紅娟被杭州市黨群服務中心特聘為“非遺傳習活動導師”,以線上線下形式拓寬傳播途徑。她將家族四代人的經驗整理成《筧橋艾灸診療實錄》,詳細記錄了艾灸的配方、制作工藝、施灸手法以及臨床應用,為后人傳承和學習艾灸技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與杭州市上城區社區學院合作編寫艾灸相關的社區教育教材,走進老年大學、社區學院、中小學等機構,普惠課堂傳學,將艾灸文化、健康理念和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
在產品研發方面,陳紅娟不斷探索創新。她遠赴 “世界艾鄉” 南陽,建立自己的艾草基地,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精心培育出優質的艾草。經過反復試驗,她調出了藥性更為溫和持久的 “南藥北艾” 配方。同時,她將現代生物電療技術與外婆的艾灸手法相結合,自創了一套 “經穴電療” 手法,成功研發多款專利灸具,并研制并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定點回旋灸” 和外觀設計專利 “艾灸儀”。此外,她還拓展出艾草膏、艾尖茶、艾草浴包等 6 大類衍生產品,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四、公益惠民:艾香大愛送健康
陳紅娟熱心公益,為困難群體、貧困山區的群眾提供免費的艾灸治療;合計開展公益服務 1500 余場,惠及 2 萬余人次,捐贈物資價值超百萬。
公益傳播方面。陳紅娟常年駐扎“筧橋古法艾灸”的責任保護單位——杭州一指道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每周對外開展傳承體驗活動,定期舉辦培訓班,并多次與本土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交流合作。2023年5月,在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筧橋古法艾灸工坊順利入駐杭州著名歷史文化街區河坊街,成為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又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積極響應屬地杭州市上城區清波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號召,每月定期在吳山廣場開展公益艾灸活動,服務當地市民及外地游客朋友。2023 年隨著中國(浙江)第15批援助納米比亞醫療隊出征的腳步,筧橋古法艾灸開啟援非之旅,將健康和中醫文化傳播到海外。
展示體驗方面。陳紅娟多年來積極參加面向全國的相關博覽會;2020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陳紅娟參加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中醫藥展,作為唯一將養生館搬到展示現場的項目,吸引眾多群眾駐足觀看、體驗;2021年7月,參加山西五臺山風景區公益活動;2021年9月,應邀入駐上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2023年,在杭州著名歷史文化街區河坊非遺巷子打造非遺“宋艾文化體驗館”沉浸式體驗空間;2023年,參加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組織的第十一屆名老中醫絕技演示交流會,獲良好社會反響。
公益診療方面。陳紅娟規定相關直營門店每月必須至少一次定時向社會提供免費的艾灸公益診療;每年組織“人人享受健康”艾灸進社區、進校園公益活動5 次以上。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陳紅娟果斷將自己僅剩的一千余根艾條全部無償捐贈給原江干區相關部門用于防疫工作,展現了傳承人的社會擔當。為患有嚴重靜脈曲張無力支付高額醫療費的清潔工半價治療二十多次,直到治愈;免費為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工人做免費艾灸治療,一直持續到現在。陳老師對困難群體的關注關愛遠不止此,2021年3月,陳紅娟被評為 2020 年度杭州民建會員企業家“感動你我”十大人物之一。
自2014年開啟公益傳承,陳紅娟和團隊搭建起“專業教育培訓、社區普惠課堂、文旅體驗空間”三維體系。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培養專業人才,由女兒鄔詩敏和弟子們組成的五代傳承梯隊已然成型;創新社區醫養驛站“艾灸進萬家”居家康養模式;打造非遺體驗館、“宋艾文化體驗館”等線上線下沉浸式體驗空間。十載光陰,135 期培訓班孕育出上萬名學員,他們在全國各地開設數百家艾灸館,日均服務超 5000 人次,實現“一人習藝全家受益,一技傳承惠澤萬家”的文明接力。
陳紅娟,這位終身學習、“以愛傳福,以心濟世”的踐行者,讓銀發學員成為社區健康使者,讓非洲患者由衷說“謝謝”,讓千年艾香飄入數字時代。從家傳絕學至全民健康,“陳紅娟們”以“學習賦能傳承、產業反哺民生”,為健康中國寫下最富生命力的時代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