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疆學子的巧手遇上南河頭的秋夜,一盞盞瓜燈便成了民族情誼的信使。9月20日下午,平湖市職業中專新疆中職班的學子們,在民族融合部副主任鄭春輝、技能指導教師倪國鋒等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南河頭歷史文化街區,沉浸式參與長三角西瓜燈雕刻創意大賽。
身著維吾爾族傳統服飾的學子們,很快成了街區里最先“點亮”視線的風景:他們全情投入雕刻,指尖的刻刀在翠綠瓜皮上靈活游走:時而輕劃勾勒江南紋樣的柔婉線條,時而凝神精雕細節處的精巧弧度,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
有人舉著手機追拍刻刀游走的軌跡,有人輕聲討論服飾上的刺繡寓意,現場不時傳來“這手藝真巧”“看著新疆學子認真刻瓜燈的樣子,突然覺得不同民族的文化離得好近。” 還有記者上前詢問“怎么才能刻出流暢的線條”,或探尋“服飾上的花紋有什么故事”,學子們都熱情應答,刻刀暫停的間隙里,問答聲、笑聲成了最動人的“交流語言”。
對新疆學子而言,這不僅是一次非遺體驗,更是一場“觸摸”中華文化的旅程。“以前只在課本上見過西瓜燈,親手刻了才知道,這不僅是手藝,更是江南人對生活的熱愛。”二29班古麗給娜·司拉義列同學捧著剛完成的瓜燈,興奮地說。
“把家鄉的文化刻進江南的西瓜燈,就像我們在這里的日子,能這樣穩穩地融在一起。”親手雕刻的過程中,他們觸摸到江南文化的細膩與厚重,也在非遺傳承里,找到了本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契合點。
此次活動讓西瓜燈節成為民族文化交流的“活舞臺”,眾人近距離感受維吾爾族服飾的艷麗與“生命之樹”紋樣的深意,在與新疆學子互動中打破了地域民族刻板認知,“民族融合”也從書本概念化為學子刻燈的專注、游客探討花紋的笑容,以及翠瓜、彩衣與老街巷交織的暖景。未來,學校將持續搭建多元平臺,助力新疆學子成為民族團結“小小使者”,推動各民族文化互賞互融、綻放光彩。(鄭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