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雅集:一場穿越千年的茶事之約。近日,安吉縣遞鋪街道鶴鹿溪村的“耕讀傳家”文化氛圍中,又添一縷古韻茶香——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遞鋪分院茶藝班師生代表踏著青石板路而來,赴一場宋代點茶體驗之約。這座浸潤著諸樂三故居文人氣息的古村,將“詩書畫印”的雅韻與茶文化的深邃交融,為這場體驗活動鋪就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色。?
活動現場,茶案上青瓷茶盞、細竹茶筅、研茶石臼依次排開,還原著宋代茶事的雅致格局。學校茶藝班師生與村民、游客圍坐其間,在專業指導下開啟點茶實踐:先將茶餅研細過篩,投入溫過的茶盞調成膏狀,再以釜中活水徐徐注入,同時持茶筅快速擊拂,直至乳白湯花如凝雪般覆蓋盞面,咬盞不散。“以前在課堂上學過基礎茶藝,今天親手復刻宋代點茶,才真正懂了‘疏星皎月’的意境。”一位學生望著盞中細膩的茶沫,難掩興奮之情。? 技藝傳承:從課堂到田野的文化延伸。這場古村茶事,是學校茶文化教育的生動延伸。作為獲評浙江省優秀案例的 “新時代市民夜校”主辦方,該校已長期開設茶藝非遺課程,由樓惠蘭高級茶藝師授課,從茶葉分類、茶具選擇到沖泡技藝,系統傳遞“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此次組織師生走進鶴鹿溪村,正是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沉浸式體驗的創新實踐。?
活動中,師生們不僅親身實踐點茶技藝,更參與了“茶百戲”互動——以茶筅在湯花上勾勒圖案,再現宋代文人“玩茶”的雅趣。“宋代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愛點茶,這種全民共享的文化氛圍,與我們現在普及茶文化的理念不謀而合。”帶隊老師表示,學校已累計培養千余名茶藝愛好者,此次活動更是將非遺傳承從校園延伸到鄉村沃土。?
文化賦能:古茶技藝激活鄉村新活力。鶴鹿溪村此次引入宋代點茶體驗,延續了其“文化+文旅”的發展路徑。這個曾以中秋晚會、非遺展演吸引游客的古村,如今再添茶文化體驗項目,讓“耕讀傳家”的傳統基因煥發新活力。活動現場,村民們圍觀師生演示,不少人主動請教技藝,更有農戶提出想學習茶藝,為自家民宿增添文化服務。?
這種校村聯動的文化實踐,正悄然推動著多重價值的實現:對學校而言,拓寬了非遺教學的場景邊界;對鶴鹿溪村來說,豐富了鄉村文旅的內涵;對參與者而言,在擊拂茶湯的過程中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正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所贊的“結凝雪”之美,這場古村茶事所凝聚的,正是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蔣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