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拓寬同學們的視野,豐富學習體驗,激發對現代農業與電商融合的深度認知,浙江省瑞安市農業技術學校于9月24日特邀馬嶼農合聯的企業導師走進校園,開展專題宣講會。本次會議聚焦“新媒體+農業”的融合實踐,引導同學們看見專業學習的更多可能,助力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通過我們的專業學習,點亮自己的未來,賦能一片土地、振興一方家鄉。
校企攜手,聘任儀式啟新程
宣講會伊始,學校舉行校外實訓指導師聘任儀式,正式聘請林志寅、莊文雅、邱新淼三位導師。此次聘任旨在深化校企合作,將一線實戰經驗融入教學,助力學生拓展實踐能力,為培養新時代“新農人”注入動能。未來,導師們將通過課程指導、項目實踐等形式,搭建從課堂到田間的橋梁,聯合學校教師啟動“新農人大講堂”系列育人活動,真正實現“把手機變成新農具”的育人目標。
導師引領,農創分享拓新局
主講導師邱新淼:
一位擁有8年專業拍攝經驗、走在農業數字化轉型前沿的“新農人”。作為溫州市第二批鄉村CEO、馬嶼鎮大南片區農村職業經理人,他以《田埂上的流量密碼:新農人如何用手機玩轉農業新職業》為題,通過多個真實案例的系統分析,為大家展現了一幅“科技賦能農業、內容重塑鄉村”的生動圖景。
在宣講會開場,邱老師以“新媒體如何賦能農業”這一核心問題切入,勾勒出農業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的路徑。這一融合不僅標志著農業信息傳播與市場營銷方式的重大變革,更催生了產業創新發展的廣闊機遇。隨后,他通過“稻田二維碼”“佛手直播”“草莓vlog”等一系列生動案例,直觀地展現出農業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辛苦勞作,而新農人也正從“面朝黃土”的耕耘者,轉型為“玩轉土地”的創新一代。
1.農創客的多重角色:內容人、品牌人、技術人。邱老師闡釋,新時代的農創客是融合型的復合人才,他們像“內容導演”一樣講述農業故事,像“品牌總監”一樣打造農產品IP,也像“技術達人”一樣運用高科技提升生產效率與內容質量。邱老師將這種角色的根本性轉變精辟總結為新農人的“核心公式”:鋤頭是手機,田地是網絡,豐收是流量。這意味著傳統生產工具被智能設備取代,田野成為內容傳播舞臺,最終碩果體現為線上關注與商業價值雙豐收,這也是同學們急需思考的專業發展問題。
2.五大流量密碼,助力農產品“出圈”。邱老師系統拆解了新農人引爆流量的五大玩法:極致視覺、沉浸體驗、知識干貨、情感共鳴與跨界創意。這一體系化的解析,為電子商務、內容創作等專業的同學們指明了將專業技能應用于鄉村場景的實踐方向。
3.專業技能,正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最后,邱老師強調,同學們掌握的短視頻、圖片處理、直播等技能,正是鄉村振興亟需的“新農技”。他鼓勵大家認識到,專業學習與鄉村發展緊密相連,未來鄉村文旅體驗師、農產品視覺設計師等新職業,將為同學們提供實現價值、助力鄉村的廣闊舞臺。
主講導師莊文雅:
農民高級技師,現任瑞安市農業技術聯盟協會及科技致富研究會秘書長,同時擔任瑞安草根工社共富工坊負責人。莊老師的身份多元:既是市級農業科技項目的牽頭人,也是國家級眾創空間“草根工社”的運營者,更是溫州市政協委員中為農發聲的建言者。她憑借對農業的熱忱與跨界學習的卓越能力,在瑞安農村深耕15年,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創新的跨越,致力于農業技術推廣、鄉村研學與創業服務。為我們帶來關于《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為主題的分享會,與同學們面對面分享:一個新時代的農人是如何利用電商、技術和社會創新,實現個人價值與鄉村發展的雙贏。
莊老師通過直播帶貨、移動直播間等電商實踐,詮釋了電商專業的學生們技能正是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新農具”;“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應用”“紅芽芋大棚設施栽培”等項目推動的農業科技項目,清晰展現了園林、中草藥專業知識在發展智慧農業、生態農業中的核心價值。
更重要的是,莊老師為所有專業的學生搭建了一個“知行合一”的舞臺。她創建的草根工社,作為省級眾創空間,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場地。她每年組織科普研學和大學生實踐,讓青年學子有機會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真實鄉村場景——無論是參與技術研發、策劃農旅活動,亦或是進行鄉村調研。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職業規劃完全可以超越傳統辦公室,在廣闊的鄉村天地中,成為一名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農業項目經理”、一位用新媒體講述鄉村故事的“鄉村品牌官”、或一位用金融知識服務合作社的“農村金融顧問”。
這場分享在同學們心中播下了一顆“新農人”的種子。讓大家看到:專業學習可以與家鄉發展緊密相連,青春才華能夠在鄉村沃土中生根發芽。愿每位同學都能敢于想象自己身披晨露、手握新技術的新農人形象——你的專業,你的熱愛,都將是未來鄉村振興中最鮮活的力量。(潘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