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歲的江立康老先生說:“外國人能造的樂器,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能造。”他是中國電吹管的發明人,也是浙江開放大學溫嶺學院雅思樂電吹管學共體的學習導師。雖是古稀老人,但他堅信,熱愛是生活的核心,也是生命的內在動力,憑著這股精神,他不斷克服困難,發明出中國電吹管,并于2021年12月成功申請專利。
一、自發研制電吹管
江立康從小酷愛音樂,退休后的他不滿于安逸的生活,決心學會一種樂器,用音樂填滿自己的空閑時間。他先后學了一段時間的葫蘆絲和薩克斯,發現葫蘆絲的音域太窄,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而薩克斯的指法對于老年人來說過于復雜,對肺活量要求較高,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重慶的公園里碰見有人在吹奏一種聞所未聞的樂器,優美的聲音不禁讓他停下腳步。聽那位老師介紹了吹奏方法后,江老先生嘗試自己接過手吹奏,在二胡和薩克斯的演奏經驗加持下,沒多久便吹得像模像樣,他甚是歡喜,卻只在老師口中知道該樂器名為電子管,并無其他更多消息。
“當時,電子管比較少見,會的人很少。日本那邊較早發明,市場接近于被壟斷的狀態,而且售價昂貴,動輒上萬。既然外國人能發明電子管,中國人一定也可以,還要比他們研究得更徹底。”有了這個念頭后,江老先生便動手將自己花了7000元買的電子管一一拆解,仔細研究其中的構造原理。熟悉構造后,他又開動腦筋,想將電子琴的八度濃縮轉換到電子管里去。在兒子及其同學的幫助下,擁有六個按鍵、卻包含電子琴八度的電子管橫空出世,而這道難關的突破,用了整整5年時間。
第一支電子管研發成功后,江立康將其改名為電吹管,并申請專利,標志著國產電吹管系列的誕生。順利發明后,該如何讓大家認識這一新生樂器?于是,他選擇教廠里一位70歲的老同志吹奏,沒有任何樂理知識的老人家一學就會。此后,他便堅持將自己的電吹管送給老人們吹,一個個地教,在學員擴大到一定規模后,江立康被聘為浙江開放大學溫嶺學院雅思樂電吹管學共體的學習導師,開班授課,開啟了推廣電吹管的歷程。
二、帶領大家學習電吹管
“電吹管音色多變,吹奏技巧簡單,而且還能插著耳機使用,一個人在家練,既不擾民又能享受音樂的樂趣,非常適合老年人。”江立康介紹道,經過多年耕耘,目前電吹管愛好者已經遍布全國各地,“老年人不講究高深的藝術造詣,只要玩得開心就好,心情愉悅、身體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宗旨。”
“我今年84歲了,一點樂理知識都不懂,在老年大學接觸到這個樂器,學了一階段后覺得非常有意思,現在能吹出很多樂曲了!”蔡冬領在鄰居阿婆的介紹下,加入了江老先生組建的老年電吹管樂隊。經過兩年的學習,她已經成為了樂隊中堅力量,閑暇之余與大家一起去各個社區演出,為更多人帶去歡樂。蔡冬領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她在79歲的時候,女婿不幸去世,她一直走不出失去親人的陰影,后來很多身邊的姐妹叫她出來學習電吹管,一開始她不愿意出來,經過幾次學習后,她發現自己心情逐漸好?了,人也逐漸開朗起來,現在她是樂隊中最積極的一個,實現了自我療愈。
江立康通過自己的努力,依靠開放大學的平臺,把電吹管推廣到臺州各縣市、各鄉鎮,溫嶺、玉環、天臺、椒江、三門等地都有熱愛電吹管的管友,他成立了臺州雅思樂管友會,每年自費舉辦管友聯誼會,帶動了臺州600多名老年管友參加。與開放大學溫嶺學院等學校合作,舉辦電吹管學習的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等長班制班級共計80多個班級,吸引了近500多名老年愛好者。此外,他還鼓勵管友們參加全國的各項演出活動,先后赴廈門、桂林、杭州、紹興等地,與各地的管友們聯歡互動,影響了很大一批人。
他還在溫嶺市南泉二期工業區自家的廠房內,自籌經費200多萬元,購買了大屏幕電視機,音響設備等,興辦了一個公益免費電吹管教學點,每周2次免費為電吹管愛好者提供教學及展演活動,每月吸引超過300多人次的愛好者前來活動。
三、堅持學習不斷創新
不固步自封,一直走在突破創新的路上,是江立康的真實寫照。電吹管問世至今,也在不斷擁抱新技術,截至目前,已經研發升級到第四代。“我自身想法有限,在第一代電吹管出來后,我就考慮過要跟年輕人一起繼續研發,就讓學軟件的兒子牽頭,跟同學們一起組建了一支專門研發電吹管的團隊。”江立康介紹說,近階段,研發團隊嘗試更換電吹管的核心芯片、雙高精度傳感器、高敏觸摸按鍵等,使電吹管的音色更細膩、音質更動人。
江立康及其團隊已然成為中國電吹管行業的領軍人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精彩過程。“現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有五六十家電吹管工廠,已經為成千上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江立康表示,將繼續致力于電吹管行業的發展與創新,讓中國電吹管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更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