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模型都是我們親手做的,而且我們還在技能比賽中拿了獎!如果不是來到這里學習,我大概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設備和技術。”在北侖職高就讀的美姑學生切吉牛格自信地用熟悉的家鄉話向美姑來的“家里人”介紹著自己的專業作品。
9月25日,美姑縣委副書記、縣長朱華率領的黨政代表團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了東海之濱的北侖職高,看望在這里求學的美姑學子。
校園里,秋日的陽光灑在每一張笑臉上。對于這些從大涼山走出來的孩子來說,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家鄉的“家里人”來了。
“在這里,我們有了第二個家”
座談會上,學生代表俄其牛伍動情地說:“剛來時,我們也怕不習慣這里的生活,也會想念家鄉的坨坨肉、折耳根。但現在,北侖職高已經成了我們的第二個家。”
這個“家”的溫暖體現在點點滴滴。學校為每一名美姑學生配備了由黨員教師、班主任、宿管阿姨、同班同學組成的4人導師團隊。學生處副主任張淇寧老師記得,有次深夜一名涼山學生突發高燒,宿管阿姨第一時間發現并陪同就醫,“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著急”。
美姑縣委常委、副縣長阿尤石哈在座談會上感慨地說:“這次來北侖,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學生們的變化之大,看了之后想流淚。北侖職高的結對幫扶工作不僅改變了九十個孩子、九十個家庭,也讓更多美姑孩子看到了不一樣的希望。”
每逢傳統節日,學校也會與社區聯合組織涼山學生參加民俗文化活動。兩天前,為迎接中秋佳節,美姑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制作了月餅,將對家鄉的思念揉進了這小小的餅中。
“老師,嘗嘗我們做的月餅!”座談會上,孩子們將親手制作的月餅送到遠道而來的家里人的手中。
從看海到跨海:技能改變命運
“我們帶學生去梅山港看海,許多孩子第一次見到大海,都很激動。”張淇寧回憶道。而今,這些曾經對海洋充滿好奇的孩子們,正在學習如何“跨海”成長。
學校依托北侖臨港產業優勢,為美姑學生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北侖職高校長宋海浩介紹道:“自2021年開展教育協作以來,我們始終秉承‘涼山所需、寧波所能’的原則,在學生學習生活、技能培養、人文關懷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首批來侖求學的吉拉久體畢業后就成為了寧波龍星物流公司的正式員工,經過一年的工作更是能夠成為新實習生們的師傅了。“實習期間,我不僅掌握了服務技能,更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今年,吉拉久體更是通過努力考上了大學,即將進入高校進行深造學習。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校內創業一條街上的“水泊涼山”門店,也已成為涼山學生實踐創業的基地。來自美姑的學生在這里學習運營管理,售賣涼山特產,學校還組織他們兩次赴美姑參與直播助農,在首次直播中就實現銷售額突破20萬元。
山海相連,教育協作結碩果
自2021年以來,北侖職高已累計接收了5批共90名美姑學子。目前,30名學生已順利畢業,其中7人選擇留侖就業,3人考入大學。16人次在市區級各類競賽中獲獎。
美姑縣委副書記、縣長朱華寄語學生們:“你們很幸福很幸運,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來到北侖求學。看到你們的成長很欣慰,也希望你們繼續努力求學,爭取有更多成長有更好的發展,將來也要記得回報社會。”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北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海達在交流中表示,“我們期盼東海之濱的海風能助力這些來自大涼山的孩子擁有燎原的勇氣。”
座談會結束后,美姑代表團成員與學生們圍坐在一起,分享著學生親手做的月餅。歡聲笑語中,彝語和寧波話交織,山海雖遠,心卻緊相連。
離別的時刻,阿尤石哈輕輕拍著孩子們的肩膀說:“看到你們在這里成長得這么好,我們就放心了,一定要好好學習。”(葛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