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在江南水鄉東林,不管是魚還是稻谷,豐收的農產品都會放進一種叫“柳編”的容器里。東林柳編是一種用柳條(楊條)編織而成的農用盛器,柳編本身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器又可以裝滿果實,寓意豐收。東林鎮的泉慶村、泉益村以及泉心村一帶盛產楊條,自古有楊條加工、制作柳編的傳統技藝,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2008年,東林柳編就已經申報了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6年又申報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獲得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廳頒發的“東林柳編”牌子。2019年,“水鄉柳韻”——泉慶柳編被列入第二批吳興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名單。泉慶村也利用文化禮堂陣地、柳編制作陳列室等場所,宣傳東林柳編非遺項目。
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盛器又因其可以裝滿果實,寓意豐收,受到大眾的喜愛。柳編技藝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實用和審美創造活動,其特點是以熟練的、專門化的技巧,對柳條等原材料和編制工具的掌握和運用,是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的重要手段。柳編技藝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每件工藝品的創作過程與流傳過程,是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柳編制品充分利用韌性植物的特點,注重色澤、肌理,追求天然,體現了勞動民眾的淳樸、淳厚、真誠的品性。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了,市場對栲栳等柳編制品的需求也沒有以前那么大了,特別是當機械化逐漸代替人工進行播種與收割后,市場的需求急劇下降。本世紀初,只在幾個自然村存在著作坊式的小廠,而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不敢接大額定單,只甘當“二道販子”,又進一步造成柳編產業發展慢、做不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柳編藝人的逐漸老去,需要時間磨練的手藝很少有年輕人能迅速接上。以泉慶和泉益兩村為例,參與制作柳器的人平均年齡均到70以上。
精制的柳編工藝品,具有民間美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培養操作能力和開發美育的好素材,作為我國傳統手工工藝,在國外特別是歐美地區受到廣泛的歡迎,市場前景看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社區教育中心、社區教育工作站職能,以“山水田園 秀美東林”學堂為載體,依托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泉慶柳編”,通過百年柳編傳承進課堂等方式,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將非遺融入鄉村人才振興、產業振興、文明創建,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勃勃生機。
二、主要做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增進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東林柳編起于明朝,興于清中期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所產柳器不僅盛行于蘇杭一帶,甚至還漂洋過海,遠銷日本、南洋和歐美。借助柳編這一手工藝,東林鎮錢家潭成為了江南地區最大的柳器生產基地,《嘉慶·德清縣志》載:“錢家潭出楊條,均挺柔韌,制笆斗銷于遠處”。
(一)開發柳編課程,柳編文化進校園
東林成校與東林二小密切合作,開發《柳編》課程,課程開發以“引導學生主動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與動腦的協調能力,發展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將“柳編”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課程的重要內容開展相應的實踐與研究,把這種發自民間的手工制作工藝美術帶進學校、帶進課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實地走訪調查、資料收集、作品欣賞、實際制作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豐富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迪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活動。課程涵蓋家鄉柳器介紹、柳器制作常識、柳器制品的制作、柳器產品的主要用途、柳編與環保五個方面。
1.了解家鄉柳編歷史,激發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熱情
東林柳編是一種用柳條(楊條)編織而成的農用盛器。根據容量大小和用途不同分別稱“栲栳、笆斗、拎笆、四升斗、鞋扁”等,是江南水鄉農村廣泛使用的農用盛器。“笆斗”的成品,根據大小不同有“七斗笆”“五斗笆”“三斗笆”之分。七斗笆也叫栲栳,用來挑運稻谷、盛放大米;五斗笆較多用來盛放米粉;三斗笆也叫“園斗”,是一種計量用具。另外,還有用于播種谷子、麥子和大豆的“拎巴”、用來盛放女紅針指的“鞋扁”等。笆斗與農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女兒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深受人們的喜愛歡迎。通過組織與民間手工藝有關的系列調查活動,讓學生走進農家、接觸農民,了解更多的鄉土人情,激發他們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熱情。
2.學習柳器制作,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東林柳編制作過程有“前道”和“后道”之分。“前道”制作,經過“夾白”、曬干、浸泡、編織等多道工序,制作笆斗的半成品。這時的編織大多由婦女擔任,因此有“傳媳不傳女”的說法。前道使用工具有竹夾、鐵夾、經夾板、“寬底”(也就是模型)、柳帶刀等。“后道”制作,是將半成品裝上毛竹“斗圈”和“斗底”,成為結實耐用的笆斗成品。工序有劈竹、撐圈、安底等。使用的工具有:蔑刀、木槌、鉆子等。以“柳編”為主題的校本教材,構建特色教育課程體系,組織實施,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素質。
(二)創建基地、工作室,柳編文化立項目
創建柳編特色教育基地,邀請當地柳編藝人,通過課堂教學傳授柳編技藝。成立“水鄉柳韻”泉慶柳編工作室,積極保護和宣傳“東林柳編”項目,努力使柳編這個優秀文化項目發揚光大。
1.創建基地,注重體驗實踐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柳編的文化和各項技能,東林成校與東林二小經過多方努力,建立了柳編教學傳承活動教室。教室內既有專門的制作工具、古老器物的展示,也有實踐操作的平臺和材料。建立了2個柳編拓展性教學班,每周兩節課排進課表。同時,還與當地柳編特色村——泉慶村共建了校外實踐基地,共創的柳編舞蹈《輕歌柳韻》走出了校園。開展柳編教育探索多年,成校培育創建的“水鄉柳韻”——泉慶柳編被列入第二批吳興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名單,東林二小成為了湖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
2.建工作室,促進融合發展
組建“水鄉柳韻”泉慶柳編工作室,其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林柳編”的陳列展示工作室。我們把柳編特色教育基地、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和柳編工作室有機結合,做到相互促進、融合發展。一是邀請老技術員培訓、輔導。分二批,第一批開設選拔有基礎的人員現場指導;第二批選拔年青人有一定基礎的進入這行業。二是開設學生課外興趣班。以東林二小為重點,連同轄區其他學校,組織分批學習柳編技藝,提高動手能力,培養文化興趣。三是進一步完善“東林柳編”手工工藝陳列室展覽功能,保存從古到今柳編系列樣品,創新和豐富精品新品。四是建立完善數據資料庫,納入文化遺產資源共享工程,進一步推進工作室之中小學生課外培訓基地建設,開展學習參觀展示等活動。五是以打開大眾化文化工藝品市場為方向,建立“東林柳編”專業協會隊伍,加強產業、產品的不斷更新,提高手工工藝的技能,推動柳編手工工藝發展,引導柳編特色產業的發展。
三、特色亮點
近年來,我們聯合各部門,多渠道調動傳承人以及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性,積極開展項目申報、培育傳承、資源開發、創新轉化、人民共享等相關工作,促進“水鄉柳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繁榮發展。目前,“水鄉柳韻”非遺傳承項目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充分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文保障。整項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亮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進教育陣地的廣覆蓋
推進柳編文化教育陣地的全覆蓋。以農村文化禮堂為主陣地,凡鎮轄區范圍內已建文化禮堂的行政村,學校(鎮社區教育中心)經過充分協調,推動教育實施主體——各村社區教育工作站的全覆蓋。充分發揮各村社區教育工作站的能動作用,建立健全工作運行機制,加強柳編藝人、志愿者隊伍建設,落實柳編文化呈現和宣傳推廣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舉辦各類與柳編文化相關社區教育活動,涵蓋民俗運動、文化藝術、實用技術等多個方面,盡量做到多門道多口味。
(二)推動柳編元素的多融合
推動柳編元素社區教育的多融合。圍繞柳編文化傳承教育,結合傳統節慶或重大活動,組織發動廣大村民群眾匯聚文化禮堂,從了解熱愛到置身其中,積極開展包含“水鄉柳韻”的文化系列活動。比如在泉慶村舉辦“水鄉柳韻、齊樂相慶”系列趣味運動會,設置柳條“夾白”項目;在“魚湯飯 品豐年”系列活動中設置柳編制作展示活動等,弘揚非遺文化,鍛造家鄉記憶,匯聚家鄉情懷,培育文明鄉風,推動文明創建。
四、工作成效
近年來,東林鎮大力加強對“東林柳編”項目的保護和宣傳,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愈來愈顯示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示范作用明顯
“非遺傳承 水鄉柳韻”是學校立足基層、服務百姓,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社區教育的實踐探索,項目的示范作用明顯。“水鄉柳韻”——泉慶柳編被列入第二批吳興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名單,泉慶文化禮堂獲評浙江省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2024年“非遺傳承 水鄉柳韻”獲評吳興區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二)社會評價良好
項目得到各類媒體的關注,如學習強國平臺、新華網、浙江日報、湖州日報、湖州電視臺等分別對東林柳編非遺傳承項目進行報道宣傳。2019年10月30日,浙江日報刊登了《學習周展才藝》(東林鎮泉慶村柳編社團);2020年1月4日,新華網《魚湯飯品豐年 江南水鄉傳統民俗迎新春》報道中重點提到了柳編傳統文化。編制“東林柳編打擊樂”學生特色節目,每年參加吳興區組織的各類文藝演出,得到了領導和觀眾們的好評。項目開展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關心,給與了相應的活動經費保障。
(三)項目影響廣泛
以社區教育為載體,開展柳編技藝傳授、制作體驗、參觀展示等多樣活動。專設“東林柳編”手工制作技藝課,邀請當地老師傅在工作室等現場手拉手地制作傳授,培養學生手工制作技藝興趣。自開展柳編非物質文化教育以來,對柳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起到了較好的帶動作用,豐富了學校的特色教育。通過文化宣傳員隊伍,利用農村文化禮堂、幸福舞臺、文化走親等形式演出宣傳,做到了家喻戶曉。組織農民藝術團,編排了非遺項目文藝節目“柳編歡歌”,到省內外參加演出,傳播東林柳編非遺項目。(湖州市東林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聞漢榮)